色彩风格

“搜法”小程序:一位90后检察官的数字检察创新实践

【字号:    】        时间:2025-07-30      

7月23日,由黄陂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黄漫琳及其团队自主研发的法律智能检索工具“搜法”小程序入选“2025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检务典型案例”。这款应用小程序正在悄然改变着检察办案人员的工作方式,凭借其“一站式”“交互性”“精准化”的特点强力出圈,目前已成为全国20多个省市法律工作者的“神器”,累计访问量突破2000万人次,日均点击量超1.6万次。“搜法”的出现,不仅解决了传统法律检索耗时繁琐、法条与案例割裂的痛点,更以AI技术赋能司法实践,成为法律垂直领域的“智慧引擎”。

 

黄漫琳(左三)参加2025政法智能化建设技术装备及成果展

从办案痛点中诞生的创作灵感 

“以前查法条,要么翻书本,要么上网搜,要想看相关案例,还要重新搜,效率低还容易出错。”这是办案中最令黄漫琳和同事头疼的问题。

按照传统的检索方式,具体法条、司法解释、相关案例等内容分散在不同的平台和资料中,为了解决一个法律问题,往返于各大法律平台与大量纸质资料,这个过程不仅耗时耗力,权威性也难以保证。不仅如此,如果不能准确地输入一项罪名及其中的标点符号(如“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就无法精确搜到相关内容。

正是这些亲身经历过的痛点,激发了黄漫琳研发专业、权威法律信息整合平台的灵感。2020年12月,黄漫琳团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从全国人大、最高法、最高检和公安部的官方网站、12309中国检察网文书公开网站以及智慧检察数据库等权威来源获取数据,经过了系统设计、数据抓取、编写代码、优化算法、测试应用等多个开发环节,推出了这款"搜法”小程序。这一创新在武汉市检察机关智慧检务轻应用评比中荣获三等奖,成为黄陂区人民检察院科技强检战略的重要成果之一。

“一站式”的智慧检索 

“搜法”小程序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一站式”检索功能。一改往日重复性查询模式,用户只需输入想查询的内容,就能获得相关法律条文、司法解释及指导案例等“打包”信息,分散在多处、需要多次查询的信息都被系统整合进一个界面中。

“搜法”的智慧还体现在灵活多样的检索方式上:在检索栏内键入关键词(如“酒驾”)、具体罪名(如“危险驾驶罪”),甚至罪名序号(如在“刑事——刑法”板块内输入133),系统都能全面检索、准确呈现关于危险驾驶罪的内容。多元化的检索途径大大降低了权威法律内容的获取门槛,即使法律初学者也能轻松上手。

检索结果的呈现也经过精准且精心的设计。系统会根据后台历史数据和用户行为分析,利用算法模型智能排序,优先推送办案人员最需要的信息。例如,当搜索“正当防卫”时,页面会依次呈现刑法释义、相关法定解释、指导意见以及最新指导案例等内容,形成完整的、最新的法律“知识链”。

全覆盖+人性化,以细节彰显温度

 

 

“搜法”小程序全面而系统地实现了法律内容的全覆盖,操作界面简洁易操作,分为刑事、民事、行政、纪监、控申、刑执、公益、案例八大板块,涵盖了“四大检察”“十大业务”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案例及裁判文书,既满足专业法律工作者的深度需求,也为法律学习者提供了系统化的知识框架。

“内容齐全,关于法律,要啥有啥,好用已推荐!”

“操作便捷,法律信息‘全打包’,对我系统学习法律帮助很大。”

翻看关于“搜法”的评论和留言可以看到,用户评价可以用智能、全面、便捷、高效几个关键词概括,这些反馈印证其在不同使用场景中的广泛适应性。

考虑到用户检索法律信息需要长时间面对电子屏幕,“搜法”还加入了许多人性化功能:字体放大、护眼模式减少用眼疲劳;文内搜索、收藏分享方便用户选取重点;留言功能可以实时获取用户诉求......这些细节设计源于对用户体验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

“搜法”小程序是黄陂区人民检察院推进“科技强检”战略的一个缩影,也是一线办案人员参与科技研发,将互联网、大数据与检察工作深度融合的生动诠释,为“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提供了优质的技术支撑。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升级更新,也确保了“搜法”始终保持实效性和实用性。“‘搜法’在手,搜法无忧”——这句来自用户的评价或许是对这一小程序最好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