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笼网、电鱼器等非法渔具在部分渔具店公开售卖,严重威胁了长江渔业生态资源;农村道路设施不完善导致交通事故频发……这些看似分散的公益威胁与民生痛点,正成为人大代表与黄陂区检察院协同监督、合力攻坚的重点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并指出“既要把农村公路建好,更要管好、护好、运营好”。黄陂区检察院积极探索人大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街接转化工作机制,推动代表建议与检察监督的“双向奔赴”,在守护长江生态环境、保障群众出行安全等方面持续释放监督合力,并与多部门进行信息共享、线索互移、跟踪问效,借助检察建议的刚性监督与行政部门的积极履职,为长江大保护与“四好农村路”建设注入法治动能。
遏制非法渔具流通
守护长江渔业生态资源
在日常走访省人大代表过程中,省人大代表孙东林关于打击制售非法渔具的建议引起了检察官的关注。“在办理非法捕捞刑事案件时,我们也注意到了禁用渔具这一点。”通过梳理所办理的非法捕捞刑事案件,检察官发现犯罪嫌疑人多使用复钩钓具、小网目张网等禁用渔具进行捕捞。这些禁用渔具是从哪里来的呢?检察官经讯问后发现,问题的答案指向辖区内的渔具店。
“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表示,他们使用的禁用渔具在河边的渔具店就能买到。”检察官说道,“与传统渔具的‘选择性捕捞’不同,非法渔具堪称是‘掠夺式’的无差别捕捞,对渔业资源破坏极大。”按照双向衔接转化工作机制,检察官结合办案情况,将孙东林代表的建议转化为案件线索迅速展开摸排走访。
通过对20余家渔具店实地走访,检察官了解到多家渔具店均在销售禁用渔具,消费者可以任意购买,部分渔具经营者也存在对禁用渔具认知不足的问题,错将禁用渔具认作普通渔具公开销售,而未及时处理非法渔具和处罚非法捕捞行为,暴露出监管部门在查处、执法、普法等方面存在短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7月14日,黄陂区检察院依法向区农业农村局制发检察建议,建议该局采取措施规范渔具市场秩序,强化源头监管。收到检察建议后,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迅速展开行动,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执法检查,全面排查渔具销售网点,依法查处违法销售行为。同时进一步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对其中涉嫌违法犯罪的及时移送至司法机关。不仅如此,该局还在渔具店、农贸市场等位置张贴渔具图谱、发放违规渔具图册,提升群众对禁用渔具的辨识度和法律意识,有效遏制了非法渔具的流通。
从代表“发现问题”到检察“调查监督”,再到行政部门“履职整改”,这条代表建议的“转化之路”,成为人大代表与检察机关协同发力、共同守护长江渔业资源和长江生态环境的生动实践。
完善农村道路设施
守护群众出行“生命线”
农村道路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民生线”,更是群众出行的“安全底线”。今年2月,黄陂辖区内多条曾经无路灯的路段立起了一盏盏路灯,在冬季早晚视线不佳的时候,这些路段的路灯还会提前开启和延时关闭。这一变化,得益于黄陂区检察院建立的人大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双向转化衔接机制。
在2024年黄陂区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改善农村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议。依托于与检察机关共同建立的人大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工作机制,黄陂区人大迅速将这条建议移送至黄陂区检察院。
针对代表建议,黄陂区检察院迅速前往相关部门查阅相关资料和执法卷宗,并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到辖区内频发的交通事故多集中于黄武公路、黄土公路等路段。与此同时,检察官以此为切入点,通过梳理近年来办理的240余件交通肇事案,发现这些事故频发的公路段常有大型货车行驶,存在的无路灯或路灯不开启、交通标示磨损、监控故障等问题严重威胁了交通出行安全。
“道路交通安全涉及领域广,需要交通、公安、路政等多部门的统一协作,才会取得良好效果。”检察官介绍道。该院多次与黄陂区交通大队、黄陂区交通运输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就道路设施缺损造成的交通安全问题、共同推动问题解决达成共识。
2024年12月,该院向黄陂区交通大队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在隐患突出路段安装路灯和监控、设置交通标线,同时要加强与交通运输管理局、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隐患排查分级机制和隐患治理责任、推动机制,合力消除道路安全隐患。
检察建议发出后,迅速开展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摸排农村道路200余公里,根据职能划分要求职能部门按照相关规定规划和完善交通标示线,逐一核实电子警察、信号灯、违停球等设施的工作状态,联合路灯管理所落实延时熄灯、提前开灯等举措,并在日常工作中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农村道路“亮起来、标清楚、监控到”已逐步成为现实。
从渔具市场到农村道路,从长江岸边到城乡干线,代表建议从“纸面”到“实践”,不仅打通了监督的“最后一公里”,也构建起从代表建议到检察监督再到政府履职的治理闭环。黄陂区检察院不断完善人大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工作机制,推动200余条线索有序转化,40余份检察建议落地有声,一批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得到系统治理。代表建议与检察监督的“同频共振”,正以法治之力守护一江清水、一路平安,为区域治理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